我告訴他:“元器部件其實都是最常見的,沒有什么如光刻機一樣難度大,硬件層面我國也能生產制造,像控制器,不過軟件算法的改進優化與硬件的協調一致才是最難的。”
這位兄弟點點頭,想了想,似乎確實如此。
首先說機器人,最大的特點是像人,其它硬件組成包括:伺服系統、減速器、驅動單元、控制系統、AI算法,還有末端的傳感層部分(視覺、聲音、觸覺)。
那么再來看機械手有什么區別,也沒啥不一樣的。
例傳統的注塑機械手是由伺服、控制系統、電機、機械單元和接近開關這類傳感器構成。這幾個部分和機器人完全類似,都需要這類元件。
最近特斯拉機器人被帶火了,有好事者還說到波士頓機器人十數年改進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。
不過回過頭看,國內制造業如此發達,做個控制器已經爛大街了,像機械手廠商這樣的集成方甚至都沒有掌握什么核心技術。
說白了,就是想做好人形機器人,缺乏的就是更專業的機械構造設計師、AI人工智能算法師,硬件上面的東西完全可以集成和購買。
算法要求極強,對芯片要求就非常高,因為要處理大量的數據,并且做到毫秒級響應,從而減少機器人反應時間,做到協調更流暢,動作更連貫。
最后是給誰用的問題?
國內注塑機械手就是代替人工作業的工廠制造幫手,依靠先進的控制器實現全自動化生產。而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,也無非如此,替代人為的作業,可服務于家庭場景、城市服務場景等。
傳統制造業機械臂及控制系統成熟發展,迎來了紅利,可以在后面十年內發展至機器人這樣更先進的模型,從而在這樣的千億賽道發力。